交叉提质、产教融合,培养煤炭清洁利用领域全产业链拔尖创新人才
一、 学院简介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前身是1952年中国矿业学院选矿教研室。2002年,学院更名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学院拥有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矿业工程-矿物加工工程),1个国家重点学科(矿物加工工程),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环境工程),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清洁能源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矿物加工工程、洁净能源技术与工程、矿物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人工智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14个硕士点涵盖矿业、化学、化工、环境、材料、能源、人工智能、碳中和等学科领域;4个本科专业(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其中3个本科专业(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均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碳储科学与工程为全国首批获批开设的新工科专业。学院负责建设的矿业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化学、材料科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环境与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现有教职工119人,其中专任教师101人,教授48名,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41名,95%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近年来,学院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战略性金属与非金属资源清洁综合高值利用、能源资源低碳智能开发与“双碳”战略任务,持续加强科研队伍的和平台建设,拥有铟锡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自然资源部高纯石英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有色金属行业三稀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色金属行业共伴生资源分离加工重点实验室、中澳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中西能源材料联合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具备雄厚的学科实力,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产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学院始终秉承“办精办强办优”办学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总体办学思路,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能源资源低碳智能开发利用与“双碳”战略任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努力把学校建成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和特色化环而不懈奋斗。
二、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成效
“十四五”期间,化环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构建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以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高质量推进本科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四五”期间,化环学院聚焦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碳中和科技重大战略需求,依托矿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围绕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深刻把握“新工科”建设内涵,积极开展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全产业链相关专业多学科交叉复合改造升级的探索与实践,大力推进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国际化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具有能源特质、精英素养、家国情怀的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

1. 面向“双碳”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层次人才需求,首批开设了碳储科学与工程新工科专业,持续探索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碳中和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和培养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指明了发展方向。针对世界能源低碳转型技术紧缺和碳中和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短缺的问题,以矿业工程为学科依托,融合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采矿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力学、机械工程等专业,设立了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确定了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已完成四届专业招生工作,成为全国首批设置这一专业的四所高校之一。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聚焦能源绿色开发与低碳利用,所培养的人才既能支撑矿业、化工等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又能适应碳中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学校“建设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的战略目标指引下,碳储专业构建了能源绿色开发与低碳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碳资产管理与碳金融三大特色方向,在培养具备碳中和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社会管理能力,能攻克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利用环节复杂工程难题,引领行业未来发展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特别注重强化多学科交叉思维与国际视野。

2. 围绕培养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复合型创新工程科技人才,扩充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传统专业的培养方向,强化传统专业核心指标的建设,搭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人才需求,在矿物加工工程领域延伸了智能选矿、固废高质方向,在化学工程与工艺领域延伸了清洁能源学、智慧化工方向,在环境工程领域延伸了环境催化和环境过程智能控制方向;建设了面向能源科技革命和“双碳”战略实施的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全部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形成了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体系;基于煤炭清洁低碳利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建立不同专业之间的有效衔接方式,提出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交叉复合改造的具体实施途径,建立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纳米材料、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知识与煤炭利用知识的融合点。

3. 优化煤炭利用主体专业的“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善创新”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方案和多元化发展路径,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了本科生课程体系,矿物加工专业加强了智能选矿、金属选矿、固废资源化等方面课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加强了能源化工、新材料、安全环保等方面课程;环境工程专业加强了能源环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课程;开设了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现新兴技术的学科前沿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突出创新性教学环节,增加科研导论课、科研选题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创业实践等,培育了大量的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竞赛项目、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十四五”期间,学院平均不到6名本科生发表1篇论文、在学院承办的学科竞赛中平均不到6人获得竞赛奖1项,2021-2024年本科生竞赛获得奖励共193项,其中国家级51项,省部级142项,学生累计获奖877人次,占在校生比例约为18%。本科生平均读研深造率接近53%。

4. 面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高层次人才需求,打造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以及第二课堂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的培养平台,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矿场”实践基地。
围绕创新性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以及第二课堂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的培养平台,构建了“思政育人、特色育人以及创新育人”三个精细化育人模块,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的“家国情怀、能源特质、精英素养三个核心素质,建成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18门,其中11门课程获得校级优秀思政示范课。与国家能源集团、矿冶科技集团等央企加强校企合作,建成了24个高质量“科技矿场”实践基地,实现学院四个专业全链条覆盖;聘请科技矿场企业导师92名,邀请企业导师进校讲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开设讲座、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同时企业还为学院设立了专业奖学金,构建了学校+企业“双元”育人主体;探索了“立德树人、校研党建、产学融合”的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以“科技矿场”为依托的“党建+实践”科教融合育人新模式,充分发挥了党建在校企科教融合育人模式中的引领作用,让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既“专”又“红”。

5.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组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基层教学组织,构建煤炭清洁利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管控机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多维度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搭建了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科研团队,组建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基层教学组织,获批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人,全国煤炭行业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化工行业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校优秀本科实验指导教师1人,北京市优秀本科课程4门,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件2门,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教材2本;获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4项,北京市教改项目2项,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教改重点项目1项,全国煤炭行业协会教改重点项目1项。

“十四五”期间,学院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全产业链教育领域新工科建设、学科交叉、思政育人、国际化培养等方面最新成果获得2024年度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10项,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奖等级与数量均创学院历史新高。同时,建立了专业及创新实验室的自动预约和智能管控系统,实现了实验室全面预约开放,实验过程、试验设备及实验环境的智能监控和绩效动态评估,为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学生在同一平台开展实践和实验提供了坚实保障;深度融合“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并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为目标、以任务驱动和过程管控为导向的煤炭清洁利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管控体系。《深度融合“云”技术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管控体系构建与实施》教学改革成果获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三、 优秀学生代表展示

谢小玉,女,中共党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2018级本科生,曾参加全国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疫情防控等志愿活动,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铜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疫情期间曾作为社区志愿者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志愿服务工作,获得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其事迹广泛传播,被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曾在教育系统首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重要回信精神联学会上,与时任教育部长视频连线发言。曾应团中央国际部邀请在中外青年交流会上发言,入选中国青年报《强国青年观察团》,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北京赛区)二等奖,入围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第九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荣誉。本科毕业后入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支教团,赴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作为支教老师,为八桂山区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研究生期间获得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第三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大会的优秀论文等荣誉,并获得湖北日报跟踪事迹报道。

黄田田,男,中共党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21级本科生,现已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特等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获北京市化工原理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三等奖、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二等奖、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二等奖等奖项;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技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篇。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时长200余小时,积极参与“朋辈课堂”活动,传授学习经验,带动同学共同成长;获评“北京市一星级志愿者”“校一星级志愿者”“校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秉承“勤勉好学,追求卓越”的人生格言,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学业、科研、竞赛、志愿服务等方面不断突破,努力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孙国超,男,中共党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矿物加工工程2018级学生,在学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三次、校级特等奖学金三次、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二等奖、第六、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市二等奖、第十二届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二等奖、数学竞赛一等奖、化学实验竞赛二等奖。在学期间,孙国超同学自立自强,利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补贴学费和生活费。曾作为班长,积极帮助同学,为班级服务,并担任实验室助理。课堂之外,利用MOOC、B站等网络平台,自学PS、PR等课程,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线学习时长达570学时,前3学年学习加权成绩91.58分。毕业后,保研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2年,入选《人民日报》刊发的“2020—2021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