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方案
1.微专业介绍
先进储能材料与器件微专业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立。专业紧密对接国家“双碳”战略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聚焦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低碳制造三大重点领域,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材料基因工程思维、新能源电池材料设计制备与器件系统集成能力,具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智能化手段创新性解决电化学储能领域复杂问题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微专业秉持“固本培新锚定学科根基、创新融通激活交叉势能、知行合一锻造工程素养”的育人理念,构建了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深度融合、先进技术与专业方法交叉互促的课程体系。以《电化学储能技术》、《纳米能源材料》、《新能源材料与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新型炭材料》5门核心课程为主体框架,强调前沿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师资团队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领衔,联合头部企业工程师与产业技术骨干组建 “双师双能型”育人梯队,形成“专兼结合、校企联动”的多维协作体系。微专业深度整合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成果,通过案例式教学、项目化实训和工程化培养三大维度,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教学-研发-应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为电化学储能领域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2.培养目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锚定能源行业战略需求,着力打造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科研服务基地。学院下设的先进储能材料与器件微专业,聚焦新能源电池领域技术突破与创新,致力于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通过系统学习材料制备、器件设计、性能优化等,学生将具备以下核心能力:
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熟悉材料科学、电化学原理、储能器件等核心知识,注重多学科交叉项目实践,掌握先进储能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
工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掌握先进储能材料与器件研发、设计、制备及性能优化的全链条技术;培养解决电化学储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行业前瞻与国际化视野:紧跟新能源、新型储能、低碳制造等前沿应用领域需求,了解发展趋势,熟悉国际标准与产业动态,在跨文化环境下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恪守工程伦理,践行绿色制造理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能够依法依规开展科研与工程实践,推动可持续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需求;
毕业生可胜任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等新能源产业研发、管理岗位,或为攻读电化学、材料科学等方向研究生奠定基础,助力成为推动新能源技术革新的中坚力量。
3.课程设置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学期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1 |
电化学储能技术B |
2 |
32 |
24 |
8 |
第1学期 |
2 |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B |
2 |
32 |
24 |
8 |
第1学期 |
3 |
氢能与燃料电池B |
2 |
32 |
24 |
8 |
第2学期 |
4 |
纳米能源材料B |
2 |
32 |
20 |
12 |
第2学期 |
5 |
新型炭材料B |
2 |
32 |
24 |
8 |
第2学期 |
总计 |
10 |
160 |
116 |
44 |
|
二、组织方案
1. 招生人数
面向全校学生招生30~60人。
2.招收对象
面向全校大三年级学生,学生须学有余力,有意向拓展自己的专业视域。
3. 遴选办法
申请微专业的学生按照前两个学年加权平均成绩(100分制)和面试成绩(100分制),按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三、其他
微专业经费管理、教学管理、证书管理等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中矿大京教字〔2025〕41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