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于1983年成立环境工程系,是全国最早进行煤炭行业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技术开发的单位,培养出全国首批煤炭环境保护专业人才,是重要矿业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基地。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导向推动功利性学习,大学培养观念和能力建设也面临挑战:教书与育人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如何从专业层面构建思政育人格局是很多专业面临首要的问题;创新是人才培养核心要素,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解决学生创新力不足,也需长期持续探索的问题;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压舱石”,在生态文明和双碳背景下,能源行业高素质环保人才求贤若渴,与之对应却是环境专业人才就业难,出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不匹配。如何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培养兼具环境共性和能源特色“德、能”兼备环保人才,是矿大(北京)环境人长期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我校环境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设立书院制打破传统学院壁垒,为学生营造了多元融合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利于促进学科交叉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更早为本科生设立的导师制教学平台则可以从学业规划、课内学习、课外活动到、生活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指导,并且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于上述资源和背景,近年来本人在本科生导师制指导过程中,将二者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成长路径。相关的成果《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分段设计与实施》(2018年)、《“德能兼备”能源行业特色环保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2024年)分别获得我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特等奖。
主要做法如下:
一、创立分段培养模式,实现全程育人
依托本科生导师制教学平台,创新提出“分阶段、有侧重、个性化”培养贯穿大学四年指导教学模式。低年级侧重兴趣引导、高年级侧重能力培养,全面指导学生成长。大一取得信任,顺利实现高中到大学过渡,抓好成绩;大二从暑期实践、科研选题训练培养专业兴趣;大三、大四围绕大创、学科竞赛、毕设等参与专业研究,将教师科研优势转化到学生创新中。

分阶段、个性化、有侧重指导教学模式
二、个性化指导教学引导创新教学环节
依据导师制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第二课堂中作为培养学生跨学科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有计划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专业问题开展系统探索,将暑期实践、科研选题训练、大创、竞赛、毕设、发表论文贯通一体。如通过指导导师制小组同学暑期实践调查废弃金矿重金属污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发现专业问题),科研选题训练进行重金属污染问题分析(分析问题),大创阶段围绕重金属开展修复技术研究(解决问题),大三参加全国节能减排大赛获二等奖(创新精神),整理发表文章(写作能力),这种有计划、科学合理个性化引导,培养学生严谨科研态度和创新潜质。

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指导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三、依托书院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第二课堂,实现创新育人
至善书院由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组成,书院制的成立给同学们提供了更好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导师制指导过程中也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与其他的学科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融合,如2022级大学生创新计划“环境因子对海绵铁-硫酸盐还原菌体系处理酸性矿井水效果研究”中有2名安全的专业与4名环境专业一起完成;2023级有3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与3名矿物加工专业的学生一起开展“碳酸盐矿化菌的MICP过程固化尾矿重金属研究”。在学生长达一年的研究过程中,通过指导不同学科学生进行“选题-开题-中期答辩-结题答辩”各环节,可以拓宽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同样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和“北京市节能节水竞赛”时,均有由2个专业以上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围绕感兴趣的问题联合攻关,不同的专业知识得到了融合贯通。
四、育人效果
书院制与导师制的协同“双轨”模式,一方面书院可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导师则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行专业指导,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本人所指导的本科生导师制出现全部读研、全部入党等典型。学科竞赛要求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作品选题、作品研究、成果总结、答辩、宣传等多个环节,书院制与导师制的协同“双轨”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跨专业交流的机会,通过跨专业组队参加学科竞赛不仅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也在这个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得到融会贯通,提升了团队协作、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自我校2017年实施导师制以来,本人已指导多组学生、上百人次获得15项全国和北京市的奖励。具体如下:
本人指导的全国比赛获奖情况:
① 三等奖,《双擎智净-新型生物复合体系双擎联合修复酸性矿井水的创新应用》,2025年,张明翰等7人
② 三等奖,《 “双废齐治”一种基于白云石固废强化SRB治理酸性矿山废水的综合化技术》,2024年,李振坤等7人
③ 三等奖,《基于生物矿化的微生物抑尘剂的制备与应用》,2022年,孙园园等7人
④ 二等奖,《基于SRBs的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土壤高效原位修复技术》,2021年,房宋君等7人
⑤ 三等奖,《一种可用于重金属转化的硫酸盐还原菌群的制备于应用》,2020年,傅誉瑶等5人
⑥ 三等奖,《纳米Cu2+-TiO2/蛋白土光催化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具有抗菌性能的新型空气净化器》,2019年,张硕等7人
⑦ 三等奖,《盐碱地变良田,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东营滨海盐渍土现状及改良措施调查与研究》,2018年,李佳雨等7人
本人指导的北京市比赛获奖情况:
① 一等奖,《 “铁磐菌卫”--基于生物海绵铁体系的双翼协同修复酸性矿井水新工艺》,2025年,张明翰等7人
② 二等奖,《“碳本穷岩”一种基于硫酸盐还原菌的矿山固废-废水联合消纳新工艺》,2024年,李振坤等7人
③ 一等奖,《适用于多场景土壤改良的粉煤灰-多源有机固废联合堆肥产品制备》,2023年,王雍炀等7人
④ 三等奖,《基于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的新型抑尘剂的制备与应用》, 2022年,孙园园等7人
⑤ 优秀奖,《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2021年,房宋君等7人
⑥ 优秀奖,《北京市废弃金矿周边重金属污染现状与修复技术初探》,2020年,房宋君等7人
⑦ 特等奖,《纳米Cu2+-TiO2/蛋白土光催化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具有抗菌性能的新型空气净化器》,2019年,张硕等7人
导师简介:
于彩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学校工作至今。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教育系统育人先锋、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校级教学名师。兼任校学术委员副主任、中国腐殖酸工业协会理事、中国生态学学会污染生态专业委员、《生态毒理学报》编委等。主持“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5项及其他课题4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起草行业标准3项、参与制定标准2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排名第1)、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科技(排名第1)、山东省科技发明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等科技奖励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高水平50余篇。担任我校“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和“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校内主教练,2019年至今连续6次获全国和北京市优秀组织奖,组织学生获得全国奖励40余项、北京奖励10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