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科技矿场”四位一体作用,全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化环学院22 级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堂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科前沿课程。化环学院特邀“科技矿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董海峰、张军平、黄玉红三位校外导师走进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关于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利用领域的精彩授课,让学子们近距离接触行业前沿动态。
在课程中,董海峰导师聚焦CO2捕集前沿技术展开讲解。他从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出发,强调了CO2捕集对于实现 “双碳” 目标的重要性。随后,他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在CO2捕集领域涌现的新型材料和技术,如离子液体吸收剂的研发、膜分离技术的突破等,将复杂的技术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同学们对CO2捕集的前沿进展有了清晰的认识。

董海峰导师授课现场
张军平老师则将重点放在新技术从基础到应用的研发过程上。她结合自身丰富的科研经验,以二氧化碳生成碳酸二甲酯为例,生动讲述了整个研究从实验室的基础探索,到中试阶段的反复试验,再到最终实现工业化应用的全过程。在讲述中,她不仅分享了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还传递了科研工作者严谨务实、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艰辛与不易。

张军平导师授课现场
黄玉红老师的授课内容围绕CO2的生物转化过程展开。她介绍了自然界中微生物在CO2转化方面的独特作用,讲解了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原理和技术方法。她还展示了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让同学们了解到生物转化在CO2利用领域的广阔前景。

黄玉红导师授课现场
“科技矿场”校外导师进课堂是学院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将产业界的新知识、新技术、新需求、新形势融入课堂教学,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开拓产教融合育人新局面,为培养更多贴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奠定基础。